顯示具有 想法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想法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4年1月21日 星期二

微軟手機獨大的方法

針對這個標題,我要幫微軟(MS)想一個方法,幫它賣手機的方法。

MS一直想在手機(Windows Phone--WP)佔有一席,照目前來看它也是第三勢力,但是市佔率仍遠低於Apple跟Android陣營。與其跟兩大陣營廝殺,還不如想辦法利用現有優勢,創建一個別人無法切入的市場。

甚麼是別人無法切入的市場?

全球的桌機系統,MS佔據95%江山,這是其他桌機系統無法染指的。MS目前的想法,就是將桌機系統延伸到手機,因此出了WP這樣的東西。但現實的狀況是消費者不買單,因為WP進入太晚,APP數不足,操作介面不習慣等等,一堆理由。

既然如此,為何不顛倒過來做?

怎麼做?我的想法是這樣的,將WP稍加修改,變成一台“PC手機(PC Mobile--PCM)”。

PCM能相容於現有Windows環境,並且可以執行Windows現有軟體。這支PCM放在公司,接上螢幕、鍵盤跟網路,就如同一台小PC或是一台終端機,可以處理公司日常作業,例如MAIL、Office、上網等等。

因為是一台終端機,本身不存放資料,所有公司資料都放在server端(高科技專業用語叫做雲端),所以不會有資料安全問題。更不會產生BYOD(Bring Your Own Device)讓IT人員頭痛的問題。

將PCM帶走,就是一支手機,可以打電話加打情罵俏,或發發Line,玩電動。回到家連線後,又可以連到公司辦公事(回家還要辦公,不愧是高科技雲端作業~~)。

不過如果真有PCM這種東西,短時間內也無法完全取代桌機,畢竟高速運算需求永遠都在,例如Autocad、3D繪圖、影像編輯…等等。

其實PCM的概念,我在之前”手機、平板、電腦,IT人員未來”文章就有提出,只是那時候是不分任何手機為概念提出的。

MS都是賺企業用戶的錢居多,賺一般消費者錢的比例可能偏低(很多人都是用XP”試用版”,這也是XP無法退休的原因,哈~~)。既然如此,乾脆將企業用戶顧好,再延伸到一般消費者。
想像一下,在企業中每個人都配備一支PCM,公司叫你一定要好好保管,沒事情還要Call你,順便定位,這對MS來說是一個多麼大的商機阿~~~

MS在全球已建構20年以上的Windows環境,這個市場誰能切入?Apple跟Android能嗎,當然是不行啦,所以只剩M$獨大。以上報告完畢!!

2013年5月29日 星期三

上海-昆山行(3)

這是此行的第三篇,也是讓我想法最多的地方。

媒體管制是一種言論及思想管制,在大陸那邊看不到像台灣媒體的蓬勃,卻看到一些深度及團結。

例如有個軍事節目,因為在那邊實在不知道該看甚麼電視台,隨便切看到這台在討論日本軍國主義,結果越看越有內容。

它從二戰開始說起,到日本經濟崛起,從歷史面、策略面、未來面討論。這種節目在台灣不會有市場,因為觀看的人少,鐵定是賠錢的。但在大陸就沒有這個問題,因為節目少,愛看不看隨便你。因此他們可以花許多時間,去製作這種官方許可的節目。

記得小時候只有老三台電視台時,就是這種狀況,例如每日一字、大時代...等,大概就是類似這樣的節目。

另外,菲律賓事件發生時,剛好看到中國政府在短時間內的處理態度。官方發言人跳出來大罵菲律賓,儼然以大哥姿態,全力維護台灣小弟的權益。大陸民眾一片同仇敵愾,一副要把菲律賓幹掉的樣子。

反觀台灣媒體,大概3分罵菲律賓,7分罵政府。在野黨在這個難得的題材上,更是大罵政府護漁不力,最好下台換人做。台灣政府外有菲律賓,內有媒體及政客,不用等人家道歉,自己就先被這些人幹掉了。

我要表達的是,媒體可以興邦,也可動搖國本。媒體是言論自由及監督的平台,也可以是價值偏差的搖籃。

台灣2300萬人有2300萬個想法,到底什麼是主流價值?

100多台電視台,為了收視率,為了賺錢,每家各出奇招。少數言論被放大,標題裸體加屍體。媒體太自由的結果,造成渲染及墮落,,到底甚麼是真的?

政府太顧及所謂的民意,無法放手一搏。當所謂改革或者是規劃藍圖,去侵犯到部分人的利益,這些人、政客和利益團體就去抗議,並利用媒體嗜血習性,讓政府綁手綁腳,這就是今天台灣的現況。 

早年台灣戒嚴,媒體管制時,沒有多餘的資訊,一切以老三台電視發布為準,民眾只能相信政府所做所為,全力挺政府,拚經濟,造就所謂的台灣奇蹟。

現在大陸就像以前管制的台灣,主要資訊已被官方過濾,民眾沒有多餘的消息來源,只有官方的說詞,卻不知道外界的實際情形。人民以為國家是如此美好,因此全力相信國家,全力拚經濟,哪管世界動盪,讓大陸現在有傲人的經濟力。

在大陸,台灣是一個品牌,如果想保有這個品牌,除了政府要大刀改革,要前瞻用功,媒體要負起更多的責任。真的愛台灣,請少報導藍綠,多報導台灣的好。台灣的壞要報導,這是事實,更是都促政府的力量。我們需要的是有建設性的意見,而不是灑狗血或政治偏好。

大陸開放20年,台灣卻失落了20年。藍綠拚場的結果,卻是讓台灣資金及產業更加外移,讓年輕人就業更困難,不得不往大陸發展。大陸磁吸效應已在進行中,只會越來越大,不會停止。

全力愛台灣,全力拚經濟,不看電視,保有自己的看法。這是我此行最大的感觸。

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

手機、平板、電腦,IT人員的未來


好久沒寫文章了,寫這個主題實在是有感而發。身為IT不免接觸一些新東西,看著這些新奇的玩具,想像著未來,卻對IT的未來越惶恐。

很多人在討論手機跟平板的界線已模糊,手機越做越大,平板越做越小,目前差別只在於有無搭載通訊(電話)功能而已。

當大家聚焦於手機/平板的尺寸、功能、速度時,我卻想到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,當手機/平板的效能已能處理電腦的功能時,我們還需要PC/NB嗎?

舉例來說,以後上班時帶著一個手機(以後也許不叫手機,或者稱為行動裝置,行動電腦….),到辦公室之後,將手機插在一個底座上(Docking),這個底座連接著螢幕、鍵盤、滑鼠,因此你就可以開始上網、收發Mail、存取公司檔案、用Office編輯文件….等等,做一些辦公室日常的工作。

下班後,將手機帶走,回到家插在家用底座。這個底座同樣連接著電視、網路、搖桿、麥克風、喇叭..等等的設施,你可以開始透過網路進行隨選視訊、玩電動、聽音樂…等等的娛樂。

你所有的辦公、生活娛樂、其他活動,都透過這支手機來達成,這樣的日子不遠了。或者說,這一兩年內這些設備將慢慢出現在你我周遭,改變你我的生活。

在IT的角度來看,帶著手機上班,意謂著IT不再需要為使用者裝置煩惱。例如記憶體不足、儲存空間不夠、會當機、程式出現錯誤訊息….這些常出現在電腦的問題不再發生。電腦(手機)有問題,直接換一支給你,IT不需要再處理使用者的硬體問題。

在後端的部分,因為手機儲存空間有限,因此能夠容納的資料也有限,因此所有的資料將儲存在一個巨型的儲存裝置上,透過手機能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,存取這些資料,而不管資料在何處,這也就是所謂的雲端資訊。

雲端只是一個統稱,它還包括各式的服務(Services),在不同的服務器(Server)上運行,提供使用者更多元的體驗。而IT會將原本處理使用者的時間,轉為處理後端的系統,以維繫不中斷的服務。

從原本的PC服務,轉到行動服務(或稱雲端服務),需要一段時間,畢竟PC服務已存在20年以上。在這段轉換期間,行動軟體人才需求將大增,但目前三大系統鼎立,微軟、蘋果跟Google,到底押寶誰好呢,這個真的傷透腦筋。

PC時代微軟是獨大,大家跟著走就好。但是行動服務時代,目前仍處於列強紛爭,市佔率割據的混亂時期。目前看來Google聲勢最浩大,蘋果獲利最豐,微軟急起直追。

目前來說,當紅的軟體各平台都有,例如Line、AngeryBird、Youtube…等等,因此使用者根本不Care用哪種平台,反正用哪種手機都能執行,而未來也是如此。所以苦的是這些軟體開發人員。

以企業來說,走微軟體系更動最少,投資也最少。將現有在PC運作的程式,改成行動版即可。目前.NET涵蓋PC/手機/平板/XBOX360,可以說學一套程式,全部通用,C/P值最高的語言。可惜只適用微軟自家產品,且微軟手機目前市占仍太低。

Google是走JAVA血統,JAVA原本市佔就極高,Google選擇JAVA作為手機/平板開發工具,不愧是明智抉擇。現在Google又推出Chrome的筆電,想藉由自家的雲端服務,在後PC時代一統江山。

蘋果這個就不用講了,想開發蘋果的程式(Object C),也只能用蘋果自家的MAC電腦開發,完全承襲賈伯斯的封閉美學。在這個封閉的體系內,卻也是最賺錢的體系,後續還有iTV及其他仍在保密中的產品在開發。

看完上述行動時代的到來,身為IT人員,如何在未來10年仍有一口飯吃,這真的需要好好思考。

2011年9月1日 星期四

老闆

為什麼寫這麼無聊的東西,我也不知道。今天上班騎車時,一路上有感而發。只有評論,沒有結論,看看就好。

在IT界超過十年,在四間企業跟過四個老闆,各有特色及千秋。


第一個老闆,標準工程師型,一昧蠻頭苦幹,不理世俗眼光。我走的時候,介紹一個朋友進去接替我的位置。我這位朋友能言善道,做事也很積極,也常參加公司活動。在大前年8月份時,他的職位被我這位朋友幹掉了,兩個人角色互換,說有多尷尬就有多尷尬。


第二位老闆,喝洋墨水回來的。說放任有點,說不管事也不盡然。他只要求個人做好份內事情,十足的美式作風。對我而言,我可以全力做我想做的事,他也不會干涉,反而讓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。但可能因為如此,他的個性比較居安,保持系統穩定,是他一再強調的事。


在我離開這間公司前一年,他底下的兩位主任,其中一位被總公司拔擢兩級跳,成了他的頂頭上司。這位主任升級其實是有跡可循的,他是程式組的,本身積極進取,總是透過程式或其他方法改善自動化流程。他的社交手腕也很活耀,極得總公司的信任。因此他被任命時,大家很驚訝,但也不意外。可憐的老老闆,聽說鬱卒了兩個禮拜,才看破一切。


第三位老闆,非常年輕,手段狠毒。說狠毒可能是誇張,我只想表達,他對牴觸他的人,說話常常不留情面,即使年齡可能大到可以做叔叔了,他還是如此。讓我見證到所謂的新新人類。


他年輕、積極,技術則是我跟過所有主管中最強的。他對於公司各項系統設備瞭如指掌,,他可以工作到半夜3、4點,早上仍正常上班。他可以用他的專業壓死你,順便夾雜幾句情緒字眼,毫不留情。


他的做事,你會佩服。但是說起做人,只能嘆息。我離開這家公司沒多久後,他也離開了。因為高層人士大風吹,IT的中高階主管幾乎換光了。前陣子他跟我聯絡,才得知目前他在南科一家大廠擔任主管。


第四位老闆該怎麼說呢,技術方面不知從何說起,用普通來形容好了。不過也不能怪他,畢竟他不是正規IT出身。也因為如此,很多IT東西他沒看過及體驗過,在溝通上產生窒礙難行的感覺。


跟他相處的感覺,只有一句話--就是只顧自己。他非常CARE他的大老闆交代的事項,因此他會為了一件他老闆交代的事情而積極處理,那怕是一件蒜苗豆芽小事,他也可以來個奪命連環call,力推下屬竭力完成。至於跟他績效無關的事情,他就不care了,應該說非常不care。



在我認識的主管內,不管個人管理風格,至少都扮演著公司IT規劃的角色,哪裡要改善,如何增進自動化,流程更順暢….等,這都是IT主管的基本工作。但在這位仁兄身上,我看不到這些事情。要說有,也是底下的人提起,他覺得有需要,才會去做。


要說他有讓我佩服的地方,大概就是謹慎小心。他非常care小細節,對於一件事情,他會了解到非常細的地方,這是唯一讓我佩服的地方。玩IT的人都知道,如果有那麼多時間,研究一件事情,要嘛就是爽缺,要嘛就是高層人士負責出一張嘴的人。


另外他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,就是不做決策。主管ㄟ,不做決策,那底下的人要怎麼做?他的政策非常模糊,總之就是有事情自己扛,大條事情發生時,他又跳下來下指導棋,唉,將帥無能累死三軍。


第五位老闆,是現任老闆。等我畢業後再寫囉。


至於這四位對我的評價,就由他們去定義囉,是好是壞,自由心證。

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

土地創業加盟模式

帶著兒子跟朋友,大老遠跑到台北看2011創業加盟展,真是失望透了。說是創業加盟,結果都是在賣東西居多。當然試吃的也很多,兒子的午餐就這樣解決了。


參觀到最後,發現竟然連直銷都跑來這種場合做推銷(當然,它用另一種手法,讓你感覺不出來它在做直銷),這200元實在花的有夠吐血。


整個展場逛下來之後,看到一家土地開發公司也在做加盟。好奇跑去了解之後,發現真的很好玩。發明這種賣土地的人,真的可以頒發一個獎狀給他。這也算是此行的唯二收穫,那家直銷公司也算是啦。



這家土地開發公司的說法是這樣,因為土地很貴,一般市井小民買不起,因此他們用持分的方式,讓你獲得土地,讓你當地主過過癮。當土地賣出去之後,你就可以依照你的持分分得利益,獲利了結。


舉例來說,假設有一塊100坪的土地,這家土地開發公司將它分成100個單位。然後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財力,購買幾個單位。假設你買了一個單位,之後你會取得一份地政單位發出的土地證明書。當然,你只是持分而已,所以上面會寫你持有1/100的土地。


聽起來很美好,集合眾人之力,購買一塊土地,等到土地重劃、都市更新、某重大公共工程建立於該土地周邊,你就可以賣出獲利了。


但是問題來了,目前這家公司都買在南投、中寮這些荒郊野外(他們會跟你解釋為何要買在這種地方),要等到土地增值,要等到民國幾年?


他們的說法是當你購買土地時,公司會跟你簽訂契約,五年內一定會賣出。問題是五年後這間公司還在嗎?


第二個問題,也是最大的問題,當土地共同持有時,若要賣出,需要所有權人全部同意才行。以上述100坪為例,假設有100個人,都購買1單位。當你要賣這塊土地,需要100個人同意蓋章才行。


公司的說法是,在簽訂的契約裡面會提到,只要超過半數同意,土地就可以賣出。公司會持有土地20%的權利,也就是說這家公司只要整合另外31% 即可。


聽起來不難,這位推銷小姐為了增加說服力,在現場秀出她的土地證明書,代表她也是地主之一,只是上面寫著持有權利為600分之一。也就是說公司要負責找181個人蓋章才能賣掉土地。呵呵,慢慢找吧。


第三個問題,請問你持有600分之一的土地能幹甚麼?持有股份太小,連講話都沒人理你,甚至連種菜種花都不行。


第四個問題,公司不會發佈跟地主實際的交易價格。這家公司的投資金額一個單位最少5.5萬。以中寮土地來說,假設地主一坪只賣公司5000元,那公司就先賺你5萬。至於這塊地未來會如何,你想公司會Care嗎?


其實,以這種方式,地主結合開發公司來賣鳥不生蛋的土地,確實是不錯的方式。我是一個門外漢,上述的問題,相信這家開發公司一定都想過了,也想好說詞了。只是以投資人來說,真的要好好考慮,拿一張1/600的權狀是否值得。

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

公司內部MIS要如何分組

前陣子有個朋友問我,公司的MIS要怎麼分組比較恰當?


他所待的B公司是我第一份MIS工作,對於這間公司,我有著一份特殊的感情。


我對他說先整理一份清單,包括每個人的特質及技能抓出來,並且清查公司內部多少台PC及Server,每台Server負責哪些事情,以及網路架構、設備等等的資訊。


將這份清單整理出來後,再來分Team。我建議至少分成兩個Team,一個是Helpdesk,專門處理使用者的問題。一個是Network,專門處理網路及伺服器問題。如果有人在開發程式,再成立一個AP Team.


AP Team目標明確,找喜歡寫程式,可以在位置坐上8小時都不起身的人,就行了。


Network比較模糊,每個人都似懂非懂,有經驗的人是第一選擇。現在證照很流行,學校畢業的新鮮人,至少都有幾張響亮的證照頭銜。但是千萬不要找有證照而沒實務經驗的人來管Network,那只會帶來災難而已。


最麻煩的是Helpdesk Team,誰要去?


幹過MIS的都知道,在中小企業,常常一兩個人包辦全公司所有電腦相關事務,從前端到後端,還包括採購以及其它鎖碎的工作。而日常工作大概有80%都是跟使用者相關,也就是所稱的Helpdesk。


Helpdesk在大公司通常採外包,正式人員只負責Network及AP。也就是說在大公司Helpdesk隨時可取代的,它的Value值在公司內部屬於較低的。很多現有人員就不會想分配到這塊領域,就是因為Value低,可以被取代,以及終日只能摸索小電腦度日,無法往上升級。


通常沒有經驗或是剛來公司報到的MIS人員,分配到Helpdesk是最好的,哪怕這位仁兄有著5年以上經驗。Helpdesk其實是讓新人最快瞭解公司資訊結構的,認識公司人員及企業文化,也許你未來的阿娜答的就在這群使用者中。


在我經歷過的公司,剛好遇到兩次拆Team的組織調整。第一次遇到時,平常一起Call Work的同事,被分配到Helpdesk。他顯得有些無奈,我勸他看開一點,要不然只能再找其他公司了。過了二個月後他就走了,換跑道去一間股票上市公司,也算是因禍得福。


第二次遇到調整時,剛好是公司人事大地震,新任長官來個大風吹,將看不順眼的資深網管同事調到Helpdesk管阿里不達的東西。這位同事他看的很開,他說Helpdesk只管個人電腦,屬於白天的工作,下班時間到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人。Network要常常監看Server及Network狀態,假日還要值班,生活品質都沒了,還把命都賣給公司。


確實,每個人要的東西不一樣,看你怎麼想。其實扣除掉技術面, Helpdesk著重在與人的溝通,磨練自己跟別人的應對進退。Network屬於第二線,你要溝通的對象是機器,因此執著在技術的領域。


這次只是概分Helpdesk、Network及AP三個Team,這三個Team其實都還可以細分,有空再寫如何分。


順便參考我之前寫的MIS技能圖,這是可以對應分組用的。

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

業界很小

以前的同事(A君)打電話給我,問我某人(B君)的狀況。


B君是我在Y公司的同事,雖然同一部門,但隸屬不同課。他在Helpdesk,而我在網管,業務上或多或少有交集,偶爾也會來問我問題。

因為B君到我之前的X公司面試網管人員,剛好A君是面試官,他又想到我曾經待過Y公司,或許會認識B君。因此打電話給我,看看這位B君是否符合他找人的需求。

坦白說,我對B君認識不多,只是曾跟B君閒聊過,他響往當一位網管人員,但是他只在Helpdesk歷練過,對於X公司的工作短時間恐怕無法勝認。因此我將我的想法對A君說,由他自行斟酌。

當天晚上打電話給A君,他說他選擇了另一位人員。

我們每天都在做建議,建議吃甚麼,建議做甚麼。這次卻在遙遠的電話那頭,因為我的建議,決定了B君是否能進X公司的命運。

有時候你的建議是別人的決定。這件事告訴我,資訊界很小,大家相堵的到(台語),廣結善緣才是王道。善哉善哉~~~~~

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

IT亂亂談及技能圖


週遭一些朋友,對於我的IT(又稱MIS)工作很感興,尤其是愛玩電腦(電動)的狂熱分子。但我總是建議他們除非想通了,否則不要踏入這行。因為你必須無止盡的更新你的資訊,更新你的技能,滿足公司需求,還要滿足公司高層家裡的需求。

當你每年都花一堆錢在進修IT技能,並考一堆執照,並執行你的加班人生時,卻發現你的薪水比不上賣雞排的夜市人生。

在公司需要應付各式各樣的使用者需求,老闆交待下來的專案,以及滿足高層隨便講講的想法,最後再來個全廠IT設備使使用報告。當你受不了跳槽時,發現在A公司你當寶的技能,卻在B公司無用武之地。甚至你要到總經理家裡,幫他兒子修理電腦。

IT是支援單位,所以可以接觸更多的人,但也代表要擺平這些人。IT是花錢單位,對於許多勤儉持家的中小企業來說,IT支出能省則省。景氣不好時,先砍IT人員薪水。看到IT太閒時,還兼差做廠務/人事/工安等。

資訊設備都貴桑桑的東西,所以只有賺錢的企業,才能買傳說中的IT設備。另外,資訊設備也跟企業規模大小有關,大企業因為人多,需求繁雜,所以很多奇怪的IT產品,在大企業才能看得到。

所以如果你想實現IT理想,在公司有社會地位,讓公司買IT設備毫不手軟,那公司資訊化就要很深,賺錢的電子業公司就是你頭號選擇,但相對的也會操的很爽。

我依照這幾年的經驗,製作企業IT技能分類圖。主要項目分成大15類,在大公司內,許多項目都會被獨立出來,例如系統組/網路組/訊息組/程式組/資料庫管理組/ERP組等。但是一般中小企業,通常包辦全部。

對於這些技能,你不需要也不可能每樣都精通,但是當老闆在問時,都要能唬爛給他聽。隨著IT經驗累積,或許你會對某個領域,特別喜愛及專精。如果你是屬於宅男宅女型,不善於應付使用者的需求,建議你走程式/資料庫/ERP的領域。

如果以下這張圖還是沒辦法澆熄你想進IT產業的慾望,那我只好默默祝福你...... 

假如時光能倒流,我大概會選擇把英文唸好,然後跑去逢甲夜市賣滷味+雞排吧。哈哈~~



2009年8月7日 星期五

當企業口號變為壓榨員工的大帽

大老闆開始將《當責》這兩個字當成圭臬,中階主管開始喊的震天價響,員工開始奉行旨喻並落實,這時企業口號就變為壓榨員工的大帽。

何謂《當責》?英文為「accountability」,而《當責》則是中譯。《當責》不只是「負責」而已,而是要你「負起完全責任,交出成果」。
截錄《當責》所闡述的六大重點:

1. 為「最終成果」負「完全責任」
2. 把事做完,還要做得更好
3. 刮風下雨,都是自己的責任
4. 對他人許下承諾、交出成果
5. 不怨天尤人,不當受害者
6. 從找藉口到找結果,建立當責文化

這六點真是高招阿,將所有上班時偷雞摸狗,打混摸魚的伎倆,完全封鎖,再也無任何藉口。卻也將企業行之有年的5*8(註一)工時,進而推到7*24(註二)工時,卻不必支付超時工時的任何一毛錢。

企業是追求利潤而存在的,而員工也是追求自己的利潤,而存在於公司。當公司為了提高自己的利潤,要求員工盡心盡力對待公司,而犧牲員工微薄的工時利潤。用《當責》的口號,實行在這金融海嘯中,對上班族來說,無疑是白色恐怖的另一呈現。

《當責》的概念並沒有錯,它可以套用到任何地方,從個人到國家,每個地方皆適用。然而企業無限制的上綱,卻造成壓榨員工工時不合理的現象。

舉例來說,公司某個生產設備,因不明原因故障,經搶修後,終於恢復正常。在《當責》的大帽子下,這時候員工必須做以下事情:

1、調查為何設備會故障?影響範圍有多大?公司損失多少金額?後續如何處理才不會再次發生?

2、將調查結果寫成報告,經過中間主管層層修飾過後,最後送到大老闆手上,運氣好的話,大老闆喵過一眼,說聲知道了。運氣不好,老闆又從報告中問東問西,這時候該位當責的員工,又得查東查西,以滿足高層的要求。

上述狀況在各家企業很常見,所不同的是,你是用上班時間去完成上述的事情,還是用下班後自己的時間完成這些事情?

我有位同事,是落實《當責》這兩個字最好的典範。他曾經為了查網路斷線原因,從事件發生,到完成報告,整整兩天一夜沒休息過。看著他血絲通紅的眼睛,我跟他說你怎麼不先回去休息,他說老闆還要改報告,他怎麼有辦法回去。而他的老闆(也是我的老闆),早已經休息一個晚上,第二天生龍活虎的人。

高階主管在看報告的同時,不見得知道這是底下員工賣命得來的結果。若有員工發生過勞死,企業通常只是一句”我們走了一位優秀的同事”,作為開場與結尾。

當然,不是每個員工都能如此勞心勞力,打混摸魚的也很多。實情是,這些偷斤減兩的員工用《當責》來管理,不見得能改善。反而是原本就很有責任感的員工,得花更多的心力,來完成上層交代的任務。

公司為暸解員工平常都在幹麻,多會要求寫日報、週報等,計算你的工時是否落在平均值內。但在《當責》的管理模式內,時間卻變成無意義可言,因為只有任務完成與否,沒有加班算錢的說法。員工不跟公司計較時間,公司卻跟員工計較工時,很現實也很可悲。

身為員工的小蝦米,如何對抗公司這條大鯨魚。它是你的衣食父母,所以對你呼來喚去。換個跑道嗎?會更好嗎?我沒有答案。

註一:5*8工時,每週上班5天,每天8小時,超過算加班費。
註二:7*24工時,每週上班7天,每天24小時待命。

2009年6月30日 星期二

當企業不尊重員工,員工就不必尊重企業

星期天,約了朋友聊天。聊著聊著,他跟我說最近公司發生的一件事,聽完之後,我只能瞠目結舌,除了替故事主角遺憾,也為朋友捏了把冷汗。這樣的企業能留人嗎?

以下故事人物皆用代號稱呼,內容如有雷同,純屬巧合,不必對號入座。

「朋友所服務的公司,是一家上市企業。前陣子從另一家上市公司,找來了一位退休仁兄(簡稱A君),擔任副總。新官上任三把火,整的公司內各事業處,雞飛狗跳,還順帶把另一位副總送走。手段之高,無人能敵。」

「A君有一天來到資訊處,叫課級以上幹部去開會。開到一半,突然說道:為什麼其他3、400百人的單位,只有一個處長。你們資訊處只有100人不到,為何有兩位處長?這樣好了,現場投票表決,看你們要留哪位處長。另一位處長,則調任行政中心。」

「A君話一說完,現場人員你看我、我看你,都不知道該說什麼。兩位待宰的處長(B君及C君),一陣尷尬,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。現場瀰漫一股詭異氣氛。」

「A君這時候下令開始投票,第一次兩位處長同票數,平分秋色。A君顯然非常不滿意結果,下令做第二次投票,而且一定要有結果出來。開票結果C君險勝B君一票。」

「B君從第二天起,請了一個星期的長假。之後就請辭了,理由是個人生涯規劃。」

朋友故事說到這邊,看著我說:「你有聽過這種玩法嗎?」我當然搖搖頭。

朋友繼續說道:「公司高層如果都可以這樣玩,那麼他們這些小工程師,只能等著被宰。我已經開始考慮轉換跑道了。」

回家後,因為故事太勁爆了,我一直在想朋友公司的事情。這位A君玩的投票遊戲,到底是個人意志呢?還是更高層默許授意?

為公司工作多年的B君及C君,位高權重的他們,竟然被人投票決定去留。這對他們來說是否是一種侮辱?

而這些投票的幹部,無意間捲入高層鬥爭,只能被迫選邊站。心理感想是如何?

而留下來的C君,又有何感想?今天A君能二擇一,改天A君也是能以其他理由,讓他捲舖蓋回家。C君又能做多久?

我不懂政治,我只知道這不符合我個人的價值觀。台灣人講厚道,一般公司這種人事紛爭,都是私底下進行,分贓完畢,再發個公告處理。這種不厚道遊戲,到底是在殺雞儆猴,還是另有玄機?

「當企業不尊重員工,員工就不必尊重企業。」這是我對這個故事下的註解。

2009年6月28日 星期日

2009 Web 100榜單的看法

2009年數位時代Web100榜單http://www.scribd.com/doc/13910244/2009Web100

看了這份名單,舉凡音樂、交友、聊天、購物、3C、人力、情色、學習、遊戲、社群…等等,跟你我生活相關的網站,全數都上榜了。這代表網路是實體世界的縮影,實體世界有的,網路世界一樣不可或缺。

在這份榜單,我再次看到大者恆大的証明,網路世界只有第一及第二,其餘只能撿剩菜來吃,很現實,也很可悲。

榜單上大多數的業者都已經營數年,或者更久。但是這次卻讓我看到一個異數—591租屋網。我去查創立這個網站的公司—數字科技,在他底下的幾個網站,已有兩個擠進百大--59租屋網(95名)、台灣論壇網(15名)。另外幾個網站,在社群裡面也都屬於大站,包括8591寶物交易網、哈女孩換裝遊戲網、1796一起交流網等等。

591租屋網它是2009年2月開始做廣告宣傳,短短時間就擠進百大,除了砸巨資宣傳,路線正確才是這個網站,最大的利基。看看數字科技這家公司所經營的網站,都有一個共通的特色,就是開啟多數人的需求。這也是他成功的因素。

Web100的榜單,確實可以讓人好好思考一番。

2009年6月21日 星期日

2009.06.21 台中加盟展心得

今天去看加盟大展,看來看去都是老攤位、老作法。

有一家做網路相關的加盟商,剛好跟我的工作相關,所以我去了解一下他們的作法。講了蠻久的,才知道他們是幹什麼的。其中有一些是商業運作模式,可能牽涉到商業機密,所以這家公司的名字及內容我就不提了。

我要講的是,原本是一個男生跟我談,名片頭銜是專案經理。談到後來,由他們的執行長跟我談,一個個子不高的年輕小女生。他有問我的工作,我只是概略說我是IT人員,可能是這個原因,她跟我介紹他們自己。

他們是一個5人團隊(應該是同學),學校出來後,程式寫了兩年,今年才開始進入網路商務運作。因為當下我沒看到他們網站,只能從言語交談之中,跟她很委婉的建議一、兩點,不過我還是祝福她成功。

在她慷慨激昂的陳詞裡面,描述了對網路商機大餅的企圖,我發現年輕人對創業的熱情。但體驗現實的歷練之後,這股熱情還能維持多久?

國外的youtube、twitter,國內的無名小站,每個網站發跡的故事,每天都吸引無數的年輕人投入網路這塊園地,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下一個無名或youtube。

我很希望那位年輕的執行長能成功,但是後續更多的分析及調整,是我今天建議她去做的。也是我給想投入這個領域的年輕學子的建議。